没有花里胡哨的样式,没有多余的废话,这是近一年的我,随着从业年限的上升,虽然技术原地踏步,但是看待事物却越发清澈,之所以叫清澈,是因为看得见,不一定代表就看得对,所以不能叫清晰。
一年一度的年终总结从20年11月份就一直在想着怎么写,后来发现,其实个人想表达的事情在过去几年的年终总结中都已经写过了,也聊明白了,2020年实在也没有什么牢骚想发,所以也就一直按下不表。
今年初春,有业界朋友一直跟我交流关于在云行业(其实应该是IT行业,但是我只是在云计算行业沉浸较久,其他IT行业也没太大发言权)从业的一些唏嘘经历,我才觉得有必要把我2020年所沉淀出来的一些想法跃然于纸,今天的主题是“云从业思考”,主要围绕着两部分来讲,一部分关于做出改变的时机,另一部分是数字化落地思考,先说明,这里所讲述的所有观点都是笔者思考与亲身实践后所认为的,观点一定程度上带有很大的主观因素,希望诸位看官带着“多维思辨”(见《多维思辨力》)的角度来感受这些碎碎念。
改变的时机
对于我的离职,很多前同事非常惊讶,也带着些许不解,大部分的同学应该是觉得我干得虽然不算顶尖,但是也算顺风顺水,团队相处融洽,大树屹立不倒,而且绩效也不会差,选择年底离职(你懂的)不是很亏吗?除了我在上一篇毕业总结(见《毕业-在鹅厂的1618天》所述的“跳出舒适圈”好像也一直没有正面聊过这个话题。
所以今天的第一个Topic就是把“跳出舒适区”这个词拆出来讲——改变,不过在改变之前请各位看官一定先确认好自己的行业,因为确认好自己的行业=长期积累核心竞争力,关于我对这点的一些看法可以看微信公众号原文的短视频。
接下来,我就假定正在看的各位都是已经确认了自己行业位置,直接上图抛观点:
这里有三轴,从下至上、从左至右代表的是要求(或者层次)越趋顶部越高,重点是中间的“阶段”一轴,可以看到有三个中括号,分别代表 0~3 工作年限、3~7 工作年限、7~10工作年限,这就是我的核心观点,私以为,要选择“改变”的必要条件得分阶段,从简单的两维看不是特别的客观(运气爆棚除外),简单解释下:
蓝星:即0~3工作年限,这个时候我建议尽可能认清楚行业,因为可以看到这时候的能力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(并不是说学习的知识要多深,而是说落地的能力有多少),除非是悟性极高的SSP同学(高潜或SuperStar毕业生),否则我建议在做出改变时把砝码往行业这边偏一偏,比如某同学是搞物流技术的,那么 菜鸟 跟 鹅厂,虽然鹅厂体量、平台更大,但是菜鸟明显行业属性对于物流来说更具备优势(这里的对比不分绝对高低,仅仅因为辨识度较高,拿来举例)。
绿星:即3~7工作年限,什么时候可以考虑做出改变呢?能力、行业越趋向于蓝星,越要及早做出调整,这个时候是比较困难的时期,因为很多时候能力与行业不能兼得,比如我希望在云行业搞系统技术,这时候两个机会,一个是云行业搞系统开发,一个是物流行业搞系统技术,那咋整呢?我的选择可能更多是后者,因为在3~7工作年限,正好是具备一定行业经验但是需要释放积累技术能力的时候,最好是选择一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技术能力的公司,这个时候苦点累点都是在为后续选择更好行业的积累做铺垫,建议选择开荒型企业(比如B轮+公司),比如我在第二份工作就是在物流企业(小丑竟是我自己!?)开荒,为企业落地一套私有云体系,也为后续的行业跃升做铺垫。
绿星(无填充):在3~7工作年限阶段中我多画了一个绿星并且加了上升符号,也是对应着绿星无法找到合适机会的时候,在平行的行业里头尽可能的提升自己的能力,可以看到这里3~7工作年限的能力与上面红星7~10年限基本拉平,客观情况下,行业如果不是很如意的时候,就是能力提升的好机会。
红星:在7~10工作年限这里,也是我当前的阶段,技术矩阵已基本定型,对于行业规则、技术边界有自我认识,比如我是怎么理解公司、技能,可见微信公众号原文。
这个时候如果发现自己手头上的活儿一直在稳定的原地踏步,或者不符合行业发展的趋势,建议可以考虑做出改变,做出改变的同时建议也要看下行业的趋势,比如我所在云行业,基础运维服务已趋于稳定,具备“排障落地”的人才已经越来越稀缺(要知道现在”传话筒”的人越来越多,能落地的人越来越少),越稀缺的资源则越容易产生溢价,差异化的服务需求越来越明显,如何使技术真正转换成业务价值?这就是我做出改变的初衷,不一定是对的路,但是一定是值得去试的路子,关于技术服务的思考,我会找时间单独小写一篇,这里不做展开。
数字化落地思考
关于数字化,一直都“炒”得火热,究竟数字化是什么?几乎就是一万个“哈姆雷特”,数字化具体是什么,笔者这里不想阐述,因为“定义”这个词,本身就是因为各家有各家的屁股,有各自的故事要讲所以千变万化,其本质始终大家心里明白。这里要探讨的,是数字化的落地,或者说,什么样的业务、什么样的行业应该去数字化,而不应该数字化的业务与行业又是哪些,先抛观点,笔者认为数字化并不是万能药,并不应该成为一种IT的“潮流”,而更应该是一个企业或者一种形态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其中一个阶段,这是个多维路径,而不是“汇聚成河”的最终答案。业务或行业的发展是遵循一定的规律或者趋于优解的一个过程,我喜欢用现学的经济学概念来解释(视频见公众号原文)。
那什么样的业务或行业应该选择数字化呢?可以看下这个图:
这个图一共有四个轴,服务、品质、人性与数字化程度,其中最右边的轴是从上至下,越往下数字化程度应该要越低,这里的“低”指的是它不应该被数字化(即使可以数字化),一样有四颗星星(这里的星星采用的绝对值,不代表非这些位置不可),分别是:
蓝星:人性化(重体验)与服务繁重(人工步骤)但是要求的品质低(或者不涉及交付物质量),数字化的抉择应该在服务繁重这块,这里可以举个例子,比如政务系统,讲究的是流程结果,要么是成功要么是失败,没有中间态。如果没出问题,流程顺畅且兼顾的社会群体足够,那么数字化的体验下会非常好,办理某些政务业务不用来回跑一些线上流程搞定,体验自然舒服;当然这里要考虑到出问题的情况下,比如部分社会群体并不适应线上流程,这里就需要一定的人工来进行容差,但总体砝码还是在数字化这一头。
绿星:具备一定品质与服务要求,同时也要求一定的人性化,我们云行业的工单排障就是如此,完全数字化手段解决可以吗?不是不行,但是CAP理论总缺一头,而你会发现每次出事的就是你以为可以权重放低的那一头。如果说蓝星大部分情况下是可以数字化落地并建议数字化落地的,那么在绿星建议一定要根据组织职能区分得很清楚,不清楚的不要数字化,将数字化的部分比如轻品质重服务流程数字化掉,不数字化的部分(比如深度的疑难杂症)一定就投人进去闭环,若是两者本末倒置,那么节奏一定被打乱导致三头不得一头。
红星:据传德国人喜欢标准化,喜欢把很多传统工艺活儿用科学计数出来并标准化掉,从而量产,可是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,很多一开始觉得吃着惊艳,一旦量产加盟化后,后面再吃也就平庸了,为什么?除了资本敛财的方式变成赚加盟或提成费外,还有什么值得思考的?量产,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,一个重品质,但是轻服务与人性化的行业或业务会让你想起什么?我提一嘴,广府老式手推车茶点茶楼,服务差、环境差、品类杂,可就架不住大家的情怀,这里如果数字化掉,变成“点都德”你还会怀念吗?不变成“点都德”会倒吗?我觉得现在会倒,但是在接下来的五年,这类行业或业务如果真的被数字化才反而会倒,这里把“老式手推车茶点茶楼”换成你能想到的行业或业务看看呢。
如果大家觉得这段描述太多碎碎念,建议可以看下 @温义飞 的一段短视频,我觉得就很巧妙得把我今天要讲的两个事儿结合在一起了(见公众号原文)。
收,点到即止,说到这里相信各位看官,特别是身处云行业的看官应该多少能明白了。
结语
洋洋洒洒几千字,说是2020年总结,但总觉得2020年也就过了个半年,而我在这半年里就做了诸多决定,可谓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,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,扎扎实实的感受到了光阴似箭,也不知道年终总结还能坚持多久,我也发现我的个人表达能力特别是在“说”这一方面越来越纯粹,越来越不懂得如何使用言语的去表达,说多不如做多,2021辛丑牛年的第一个Q结束之际,希望Stat这篇迟来的(一直就没准时过)的年终总结能够给各位看官有一些涟漪。
good!!!